【语言学习APP】七夕会·时尚|青春纪念册

对我来说,时尚纪念册和我的青春青春有着微妙的映照关系。

大学毕业的纪念时候,班委组织印制了毕业纪念册。时尚纪念册里有学校和系领导的青春题词,有班级“史记”,纪念语言学习APP有老师、时尚同学们一人一句话汇成的青春“无主题变奏”。当然纪念册里写满了师友们给我的纪念留言。留言多是时尚我承受不起的溢美之词,如“不让须眉”,青春还有不少暖心的纪念祝福之语,如“锦绣前程”。时尚潮流穿搭秀场在这些司空见惯的青春留言之外,纪念册上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纪念留言,无论是初读还是重读,都让我心有所感。

比如,关于我的日常言行的留言。这些留言提到我生活中的小细节,好多小细节特别是初入大学时的小细节我都忘了,借由同学们的留言才勉强想起。其中,又以寝室室友的留言最奇异。例如,购物节狂欢洪同学写道,我曾直接问她自己是否秀丽;吴同学的留言则说,“别躲在帐子里哭了……”读着这些留言,我忍不住脸红,想:留言中提到的那个傻傻的人,真的是我吗?

又如,留言中的批评、建言。一位读研的外系学长写道:“我更喜欢理解,因为我觉得理解比定义更有发展的眼光。”读他的留言,我常常反省:我是不是经常先入为主、自以为是地去定义一个人而不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一个人?指导员胡战英为全班同学写的留言对我影响最大:“走自己的路,但要三思而后行。”那时的我们追求的是“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说去吧!”推崇我行我素和不顾一切,把“三思而后行”视为过时的老生常谈而抛诸脑后。胡老师的留言把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放在一起,把抽象的西方格言转为平凡的中国式的身体力行,一直是我面对人生选择时的指引。

我的纪念册中还有若干谈及未来的神奇留言。我曾经以为不可能的事情,在后来人生的某个时点,居然成了真。我大学生病期间,班里的同学为我办过一个生日会,由学习小组的组长、后来在上影厂工作的张微定主办。他在纪念册中写道:“……什么时候再给你主办生日会呢?”我对生日会不热衷,我们后来又各自东西,所以我一直觉得生日会这事没有可能。然而去年,朋友们临时起意约饭,恰逢我的生日,自然而然的,张微定主办了我的生日会!后来在湖南广电工作、被称为“超女之父”的张华立给我的留言是:“……你真该打回(四川)老家去。”我从小就向往四川盆地以外的世界,不管是毕业时还是后来在各个城市间迁徙时,我都觉得我不会回到四川,直到去年——因为工作的缘故,我真的“打”回了四川老家!

还有一些老师、同学,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我的纪念册上留言,比如担任我班四年班主任的陈思和老师。那时同学们都会找陈老师留言,我也拿着纪念册去了,等在教室外面。轮到我时,陈老师说:“我前两天想好了一句给你的话,特别好,特别适合你。我现在一时想不起来,你先等等。”第二次、第三次……同样的情形又出现了。直到毕业,我都没能如愿以偿。陈老师为我准备的留言究竟是什么,他对我有怎样的期待,我不得而知。这也成为我的纪念册中的一处空白、遗憾。好在毕业后我和陈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,他关注我的发展,还为我的书稿推荐出版社并写了序。也是从那篇书序中,我看到了陈老师对我的期待:中俊开启新的人生旅程,“不知会不会有新的感受与新的文字发表?我期待着。”

毕业后,我大部分时间是把纪念册带在身边的,偶尔翻翻,聊以回忆青春感慨人生。对我来说,纪念册和我的青春有着微妙的映照关系,纪念册就是我的青春纪念册——它纪念我自恋过、流泪过的单纯的青春,纪念还有人愿意给我肺腑之言和人生忠告的青春,纪念我的未来还存有多样可能和未知答案的青春,纪念我留有空白和遗憾的青春,也纪念师长对我怀有发表新的感受与新的文字的期待的青春。

那么,毕业时正青春的我和我的同学们——复旦中文系1982级学生——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呢?朱东润先生给纪念册的题词大概最能代表我们的心声。朱先生的题词是:“激扬文字”。(黄中俊)